智慧燈桿產業的“馬太效應”:從政府采購清單看頭部企業生態位構建
在新基建浪潮下,智慧燈桿產業蓬勃發展。國家 “十四五” 規劃明確新基建地位,智慧燈桿作為5G + 物聯網的關鍵節點,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500億元(艾瑞咨詢數據)。它集照明、通信、安防、環境監測等多種功能于一體,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載體。從通信塔轉型而來的企業,如深圳太龍智顯科技,憑借早期通信鐵塔業務積累,2017年投入物聯網研發,如今已孵化出多款產品,在智慧燈桿領域嶄露頭角,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。
政府采購在智慧燈桿產業發展中占據主導地位。2024年8月發布招、中標公示的智慧燈桿相關標訊共12個項目,擬投資金額超95559.47萬元 。眾多項目中,四川蓬溪縣城區數字市政建設項目 (一期) 計劃建設3300套智慧燈桿,備受矚目。北京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3.0擴區建設中的順義區、通州區相關項目也公布了中標結果。這些項目的落地,不僅推動了當地智慧城市建設,也為相關企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。政府通過采購清單,引導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,促進產業的規范化和規模化發展。
頭部企業注重技術研發,提前布局前沿技術。如部分企業在6G微基站融合技術、AI視覺算法、光伏儲能一體化等方面積極探索,確保產品迭代領先行業2-3年。以太龍智顯為例,其自主研發的智慧綜合桿信息管理平臺,打通了GIS地理信息系統、物聯網傳感器網絡與城市數據中心,實現從數據采集、分析到決策的閉環管理。在上海閔行區的智慧社區項目中,其智慧綜合桿能實時監測 PM2.5 濃度并聯動噴霧降塵,還能通過充電樁與車聯網系統聯動,解決新能源汽車 “找樁難” 的痛點。
頭部企業積極拓展場景應用,從市政道路到文旅景區,再到商業園區等。像南京夫子廟景區的智慧燈桿,白天是裝飾街區的景觀燈,晚上化身5G基站、WiFi熱點、安防攝像頭等,集成了9大功能,單桿造價8萬元,通過政府采購 + 廣告分成模式,投資回收期可控制在5-8年。還有蘭州天平街的 “媒體運營桿”,通過廣告收益反哺城市管理,商業模式從To G拓展到To B + C。與通信巨頭、新能源車企等合作,構建產業聯盟。如與華為、中興等合作部署5G基站,與新能源車企聯合開發充電樁網絡,通過開放生態卡位智慧城市 “流量入口”。同時,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定,提升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。